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语文园地 > 古诗词

子夜吴歌·夏歌唐诗

时间:2023-10-19 13:19:17
子夜吴歌·夏歌唐诗

子夜吴歌·夏歌唐诗

子夜吴歌·夏歌唐诗1

作品简介

《子夜吴歌·夏歌》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。这首诗写夏景,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。组诗构思巧妙,层次分明,结构严谨。

作品原文

子夜吴歌

夏歌

镜湖三百里,菡萏发荷花。

五月西施采,人看隘若耶。

回舟不待月,归去越王家。

作品注释

镜湖:一名鉴湖,在今浙江绍兴东南。

菡(hàn)萏(dàn):荷花的别称。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“菡萏”,即花苞。

若耶(yē):若耶溪,在今浙江绍兴境内。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,相传西施浣纱于此,故又名“浣纱溪”。

“回舟”句:指西施离去之速,就在回舟的时候,月亮尚未出来,就被带邀而去了。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。

越王:指越王勾践。

作品译文

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,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苛花。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,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。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,便被选进了宫中。

创作背景

六朝乐府的《清商曲·吴声歌曲》里有《子夜四时歌》,李白这组诗是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新词,其创作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。

作品鉴赏

《夏歌》以写景起端:“镜湖三百里,菡萏发荷花。”广阔三百里的镜湖,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,西施泛舟出现了,成为采莲人,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, ……此处隐藏1748个字……倒众生,轰动当地,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,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,才回舟不待月,归去越王家。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,暮作吴宫妃,语异而意同,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,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;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,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,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。这种截割,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:既然是归向越王家,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,但他在报吴、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;而西施的入吴,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。

西施采莲,在若耶溪里,不但有传说,而且合情理;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,则是作者的想象了。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,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,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,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,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。

注释

①子夜吴歌:六朝乐府吴声歌曲。《唐书·乐志》:《子夜吴歌》者,晋曲也。晋有女子名子夜,造此声,声过哀苦。《乐府解题》: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,谓之《子夜四时歌》。李白的《子夜吴歌》也是分咏四季,这是第二首《下歌》。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。

②镜湖:一名鉴湖,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。

③菡(hàn)萏(dàn):荷花的别称。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,即花苞。

④若耶:若耶溪,在今浙江绍兴境内。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,相传西施浣纱于此,故又名浣纱溪。

⑤回舟不待月:指西施离去之速,就在回舟的时候,月亮尚未出来,就被带邀而去了。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。

译文

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,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苛花。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,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。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,便被选进了宫中。

《子夜吴歌·夏歌唐诗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